书籍简介
該文由陳慈玉於1982年撰寫,由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出版,探討近代中國茶業的發展及其與世界市場的互動關係。文章分析了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期中國茶葉生產、貿易結構的演變,指出鴉片戰爭後茶葉成為中國主要出口商品之一,推動了產茶區域的擴張與專業化。隨著國際市場需求增加,福建、浙江、安徽等省逐步形成重要的茶葉產區。然而,19世紀末起,中國茶葉在國際市場面臨印度、錫蘭紅茶的強勁競爭,出口地位逐漸下滑。作者進一步探討了技術落後、品質不一、運輸成本高昂及外資控制貿易網絡等因素,導致中國茶業競爭力減弱。此外,清代至民國時期政府對茶業的政策支持有限,產業現代化進程遲緩。文章結論認為,儘管中國作為茶葉原產地具有先天優勢,但因內外多重結構性困境,未能有效因應全球市場變遷,致使茶業逐漸衰落。全文基於史料與經濟數據,系統梳理了近代中國茶業興衰的脈絡及其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的位置變遷。
— 此简介由AI撰写,仅供参考。

作者:陳慈玉撰
出版社: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出版时间:1982年
出版地区:臺北市
文件格式:PDF
© 版权声明
THE END








